日前,巧家縣崇溪鎮花山村的老李拿出手機,登錄“巧家縣民生資金大數據監督平臺”,看到自己的116.25元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補貼已經打到卡上,笑意融融。一年半以前,要查到這一信息,他得跑到集鎮的農村信用社才能看到。
老李登錄的平臺,是巧家縣紀委監委探索建立集民生資金、民生項目、民生政策等7個模塊于一體,建立涵蓋27個單位112個資金類別的公開公示、查詢舉報系統,并在全縣建立20個查詢終端,把群眾關心關注的事“曬”在陽光下,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資金不折不扣落實到位。
長期以來,因村級事務信息不透明、群眾參與率低,導致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存在諸多盲點。為此,巧家縣紀委監委以技術手段破解這一難題,設立面向群眾的查詢、監督、舉報和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、研判、預警兩個服務端口,對工程項目、民生資金、集體“三資”等進行全流程數字化監督。
“建好平臺只是基礎,用好才是關鍵。”為增強大數據監督平臺的群眾知曉率,巧家縣紀委監委在通過網站、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宣傳的基礎上,要求鄉鎮紀檢干部走村入戶做好宣傳和操作指導,手把手教群眾了解使用大數據監督平臺。
“12月12日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70元,10月8日發放低保金205元,9月15日發放耕地地力補貼及一次性種糧補貼46.07元……”中寨鄉拖租村村民鄧大爺在手機上看到了自己從2018年至2022年間享受的各項惠農政策補貼,直夸這平臺方便又好用。
“我們長期在外務工,村里有些什么集體資金、用在哪些地方,以前我們都不清楚,現在只要登錄這個平臺,收入明細、支出明細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很放心。”老店鎮阿泥卡村村民夏大哥說道。
該縣紀委監委信息技術保障室負責人介紹,平臺集查詢、投訴、比對、預警功能于一體,通過建立數據對比規則,將基礎數據與各部門提供的業務數據進行自動比對、分析,及時發現異常數據,不但實現了民生資金的“預審”,還大大提高了監督質效。
“以前群眾有疑問,我們要打幾個電話、問幾個部門,才能了解清楚情況,再給群眾解釋?,F在有了這個平臺,只需在手機或終端上一點,群眾就能看得真真切切。”說起大數據監督平臺帶來的便利,藥山鎮紀委書記楊大軍深有感觸。
據介紹,自平臺運行以來,該縣紀委監委已先后向人社、民政、教育等部門交辦民生資金發放異常數據18.61萬條,追回資金1219.4萬余元。
下一步,該縣將以民生資金大數據監督平臺為依托,找準群眾關心關注的難點、痛點問題,以信息技術織牢“監督網”,確?;鶎有∥嗔\行和監督全程在線,讓監督工作更高效,群眾心里更“敞亮”。(梁娟 丁明菊 || 責任編輯 李羽佳)